集团新闻
NEWS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产业板块 ,竭诚向社会奉献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

郑州都市圈将有多美 ?到2025年郑汴新焦许全部创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020-10-15 17:13:06


“到2025年 ,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 ;到2035年 ,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 一条生态宜居的幸福路正在铺就 。
省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20-2035年)》 ,明确要加快构建与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支撑保障体系 ,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基础支撑 。
《规划》以郑州都市圈空间范围为重点 ,统筹考虑开封 、新乡 、焦作 、许昌四市其他区域 ,形成以郑州都市圈为主体的全域生态环保大格局 。


 

都市圈生态建设目标明确


《规划》明确了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 :

2025年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 ,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更加和谐,湿地保护率达到5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 ,都市圈五市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

 

2035年

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全面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和谐都市圈 、经济集约高效的绿色都市圈 、社会健康文明的宜居都市圈 ,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

 

 

构筑一体协同的生态格局

《规划》指出 ,要在郑州都市圈构建一轴 、一心 、一带 ,双环 、多廊 、多点”的多层次 、多功能 、复合型 、网络化区域生态格局。
打造黄河绿色发展轴 。实施沿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完善提升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开封花园口湿地公园功能,在黄河北岸规划建设大型带状湿地生态功能区 ,构建堤内“绿网” 。同时完善沿黄综合防护林体系 ,打造堤外“绿廊” ,打造以自然生态要素为主体的都市圈东西向绿色发展轴 。
高标准建设郑汴港生态绿心 。发挥雁鸣湖森林公园 、中牟森林公园 、贾鲁河 、涡河 、运粮河等生态资源优势 ,系统织补森林 、湿地 、沙区植被等生态空间 。规划建设中华生物园 ,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进一步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
提升南水北调生态带功能 。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沿线防护林带建设 ,打造以人工生态要素为主体的都市圈南北向生态涵养与景观带 。
协同建设都市圈双层绿环 。打造以郑州环城高速绿廊为骨架 、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体的都市圈生态内环 。加强太行山 、嵩山等山区植树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 ,打造融生态源地 、生态屏障 、文化景观 、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圈生态外环 。
贯通多层多维区域生态廊道系统 。强化生态廊道“硬隔离”作用 ,防止城市“摊大饼”无序蔓延发展 ,有效支撑多中心 、组团式 、网络化空间格局 。以增绿扩量 、森林提质 、生态修复为重点 ,形成纵横成网 、连续完整 、景观优美的都市圈生态廊道系统 。
布局均衡协同的生态节点 。以行政交界地区 、城镇连片密集地区等为重点 ,推进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郊野公园等生态节点规划布局 ,消除绿色空间盲区 ,提高都市圈生态网络的系统性 、均衡性 。


同保共育区域生态系统

《规划》指出 ,要联动推进区域五大生态系统建设 ,提升都市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护生物多样性 ,全面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 。
建设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包括构筑都市圈西部山区森林屏障 、建设沿黄河森林生态体系 、完善都市圈东部森林生态网络 、提升城区森林绿量 ,到2025年 ,五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各县级城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 。
建设湿地生态系统 。统筹郑州 、开封 、新乡 、焦作四市沿黄湿地资源 ,打造中原地区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 、亲水休闲和生物多样性科普长廊 。
建设流域生态系统 。2025年前区域内建成蓄泄兼顾 、丰枯调剂 、引排自如 、多源互补 、生态健康的河湖水系连通网络体系 ,增强都市圈的供水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承载能力 。

 


建设农田生态系统 。构建魅力田园与美丽乡村融合互动的都市圈农田生态系统 。
建设城市生态系统 。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家园为目标 ,加快构建园中建城 、城中有园 、城园相融的都市圈城市生态系统 。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

同防共治区域生态环境

《规划》明确 ,都市圈五市将携手打好大气 、水 、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扩大区域环境容量 、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统一监测 、统一行动 ,加快调整产业 、能源 、运输 、用地“四大结构” ,有效促进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到2025年都市圈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00克标煤/千瓦时以下 。同时共建区域通风廊道系统 。依托跨市域生态廊道统筹规划建设都市圈通风廊道 ,增强都市圈空气流通能力 、缓解热岛效应 。
协作治理区域水环境 。统筹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 、流域水环境协同治理 、农村水污染防治等工程 ,维护和改善都市圈水环境质量 。协同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到2025年都市圈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力争达到100% 。

协同发展生态经济

《规划》要求 ,都市圈五市要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双轮驱动” ,积极培育新技术 、新产业 、新业态 ,推动城乡自然资源大幅增值 ,变美丽风景成美丽经济 ,化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
重点包括优化升级绿色产业体系 ,积极培育绿色经济新动能 ,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 ,将联合打造中华古都 、中国功夫 、中原山水 、黄河丝路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建设独具中原特色 、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共生的全球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

生态建设突出区域联动协同

《规划》明确 ,都市圈生态建设与保护将突出联动机制 ,坚持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统一政策 、统一管控 ,强化都市圈各类生态空间建设与保护的协同协作 。
《规划》指出 ,将建立区域产业转型联动机制 ,统筹考虑都市圈产业结构和布局 ,制定都市圈统一衔接的限制 、禁止 、淘汰类产业目录 。同时由五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建立都市圈生态建设保护基金 。
谋划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八大标志性工程 ,开展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与治理机制的改革探索 ,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带动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高质量发展 。
八大标志性工程分别为 :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中华生物园建设工程

郑汴港生态绿心建设工程

南太行山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西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南水北调防护带建设工程

大运河生态文化带建设工程

“两山两拳”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工程